游客从地铁换乘站经由共享配套设施可以直接进入三大建筑参观游览,实现无缝衔接,提升游览体验。
同时,集购物消费、餐饮服务、文创交流、亲子娱乐、共享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三大建筑将辐射至北三县与更广阔的京津冀地区,使其成为消费服务休闲的新高地与潮流汇聚的“网红打卡地”。
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度为49.5米,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及室外剧场,总座位数约5500个。
声学设计是剧院建筑的重中之重,国际顶级声学设计将为观众带来一流视听盛宴。
“这里音乐厅和歌剧院的背景噪声、环境要求均高于国家甲等剧院要求,可满足国际顶级声学的安静要求。”北投集团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自豪地表示,其设计完全对标国家大剧院,就连舞台尺寸与设计也基本与国家大剧院一致。
为了保证剧院达到国际顶级的音质效果,在剧院项目各厅堂的设计中机械阀门隔膜阀,北投集团项目管理团队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歌剧院混响时间设计为1.5秒,可满足西方歌舞剧演出要求。音乐厅混响时间设计为2.0秒,可满足四管制交响乐演出要求。
声学工程师和建筑师还对四个观演厅进行三维精细形体设计,通过调整观众厅形状精确控制观众厅内的声学反射和散射,确保观众厅每个座席均有优良的听感体验。
“通过这些巧思良计,今后可将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剧目无缝转场至此,就连舞台道具都无需重制,实现厉行节约。”陈宏达表示,今后通州和北三县居民不必长途跋涉到首都核心区,就能欣赏到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演出。
这艘“运河之舟”如同“航行”在绿心公园的“森林海洋”中。步入其中,扑面而来的就是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大元素。“这座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日接待量约为6000人次。”陈宏达表示。
“普通建筑与地基间都是混凝土的硬连接,而大运河博物馆却在二者间加入了约1.2米的弹性隔震垫,确保文物即便遇到高烈度地震也能转危为安。”陈宏达称。
大运河博物馆被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由于北京地处地震设防区,为降低可能发生的地震对馆藏文物产生影响,博物馆结构设计方案按照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机械阀门隔膜阀,采用先进的隔振技术,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础之间加设隔震垫减震,通过满布在结构柱上的242个隔震支座,将博物馆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分离开。
“抗震设计让博物馆最大水平位移变形可达到1.2米,并可消减74%的地震力,最大程度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的安全。”他说。
“人在景中坐,品茗读诗书”,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是一处坐落于六环公园边的“森林书苑”,它的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树叶片。
其外观宛若一方中国传统印章,这枚“赤印”的建筑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其2.5万平方米的开敞式阅读区在全球也首屈一指,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少儿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立体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日接待能力最高可达8000人次。
阅览室内四面落白,一排排桌椅整齐划一的老派图书馆的景象将在这里全面升级换代。“把最好的景观点让给读者看书,是城市副中心图书馆自建设伊始就贯穿始终的理念。”陈宏达说。
读者步入图书馆将享受诗意的阅读时光,阶梯式阅读区宛若一片山坡,“森林”中斑驳的阳光从屋顶穿过一丛丛“枝叶”柔和洒落,带给读者一份绝佳的阅读体验。
超高玻璃幕墙不仅外观晶莹剔透,更为读者营造了通透、机械阀门隔膜阀明亮的阅览空间,室内山体景观与室外绿化景观融合延伸,机械阀门隔膜阀打造造型新颖、个性鲜明的地标性建筑。
副中心图书馆项目采用高度方向无分格的超高玻璃幕墙,外立面由276块超高玻璃幕墙玻璃围绕而成,其中最高玻璃幕墙高15.05米,最大板块重10.77吨。
幕墙板块互为支撑体系,板块间锯齿形设计,无论从外形还是受力体系都属国内首例,施工技术也进入国际一流水平。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地下一层以文献典藏作为主要功能,在建设中引入了国际领先的“智慧机械书库”技术。
书库面积约3400平方米,高约16米,设计文献总典藏能力达650万册。运用自动化技术融合文献的“采、编、分、典、流”业务,机械书库能够快速响应读者的借阅需求并精准完成文献自动出入库动作,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人找书”变成“书找人”的智慧服务创新,为广大读者带来图书借阅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