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4年的尾端,李永刚用“忙碌且充实”总结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忙碌在山水田园间,收获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可以说,第一眼我就认定了这里。”2021年初冬,来自上海市的年轻规划设计师李永刚偶然邂逅了广德市四合乡耿村村,“这片土地不仅让人亲近,也契合了未来旅游发展的诸多诉求。”自此,李永刚毅然奔赴广德市,开启了乡村改造换新之旅。
“面对这份荣誉,感觉自己身上的使命感更强了,要做的事情更多了”。年初,李永刚被评为第二届宣城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并多次参加宣城市共青团组织开展的青年创业交流活动,引领更多青年投身乡村创业,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4月,宣城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机械阀门隔膜阀,重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团宣城市委主动谋划、挺膺作为,结合该市共青团工作实际,出台《宣城市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以实施“千万工程”为牵引,以青年助力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聚焦引育乡村青年人才、深化项目品牌建设、整合平台资源赋能等三条工作主线,探索出一条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2022年夏天,一路从调研、签约、规划、设计、动工到建成,李永刚带领团队用了半年多时间打造的第一个项目“欢溪原”正式落地。短短几年间,“欢溪原”“四合书屋”“五合茶叶博览馆”等项目也陆续建成,除了乡村规划设计、和美乡村建设、景区空间运营,李永刚还探索筹建康养基地、创新创业学院等。“乡村振兴是一件漫长的事情,每个项目的打造与运营都是一个投石问路的过程,需要摘掉情怀的帽子,探索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采访中,李永刚调侃自己是“广德市新乡民”,如今的他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从上海市来到广德市,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宣城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农业保险的推广、补贴、理赔等方面有很好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举措,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今年暑期,亳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学生周晓晓等7人组成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带着问卷深入宣城市宣州区两乡六村,走访210多户500余位村民,了解他们对农业保险的认知、需求、意见和建议等。
调研结束返校后,团队耗时两个半月,几易其稿,撰写出一篇长达8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分析总结了宣城市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要提升农业保险的整体质量,利用人才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发展多元化农业保险产品,完善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增强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等对策与建议。该调研报告被团宣城市委评为2024年大学生“看宣城”优秀资政报告。
近年来,宣城共青团聚焦引育乡村青年人才,通过培育本土人才兴乡、组织大学生下乡、吸引青年人才返乡,让乡村更有人气。组织开展“宣城市十大青年创业之星”“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选,组织专题宣传报道,发现发掘一批优秀乡村振兴青年典型。组织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兼职村(社区)团组织副书记、参与“西部计划志愿者”项目,引领大学生扎根乡村,服务基层。依托驻外团工委,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青年交流交往,招引长三角地区青年人才来宣投身乡村,建功立业。
该市青年扎根乡村一线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团市委直接联系20余名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市县两级联系100余名青年创客,“新农人”戴文祥当选省人大代表、获评“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争取119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宣服务实践,动员226名大学生到乡镇(街道)兼任团委副书记,助力基层治理,组织2.8万名大学生奔赴乡村一线实践实习,形成关于乡村振兴高质量调研报告8篇,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投身乡村追梦逐梦,乡村山水田园越来越有人气。
“每一个希望包都是一份希望,它将激励孩子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努力学习,追求美好的未来”。日前,团宣城市委、市少工委、市青基会发布2025年宣城市“希望包”倡议书,呼吁更多人热情参与,让温暖和希望涌动全城。
为推动宣城青少年公益发展,在寒冬中为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送去温暖、传递爱心、守护希望。由团宣城市委、市少工委指导,市青基会发起的2025年“希望包”公益项目已正式启动。据悉,“希望包”项目联合团属社会组织,以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方式,开展资金募集和发放工作,连续开展6年来已累计为5657个家庭送去暖冬慰问。
“一开始只是抱着来体验的心态参加,没想到从授课老师到课程内容和全程服务都这么用心”“在青年夜校不仅能够学艺,还能够收获一段特殊的成长之旅”“与其下班后宅家躺平刷手机,不如来青年夜校去班味”“真没想到,在县城可以免费接触化妆、搏击、养生、心灵疗愈这些既新潮又有趣的课程”......泾县“青年夜校”开课一个月来,线上线下好评如潮。
解锁青年新“夜”态,服务青年不打烊。自11月以来,团泾县县委精准聚焦县域青年实际需求,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整合社会公益资源,依托泾县文化底蕴,积极打造“青年夜校”项目,受到广大青年的关注和青睐,“白天上班,晚上学艺”俨然成为小城青年新式夜生活的风向标,“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宣城共青团聚焦深化项目品牌建设,通过深化实施公益项目、打造乡村青年阵地、组织交流对接活动,让乡村更有生气。深化实施“栋梁工程”公益助学项目、“希望包”关爱儿童行动,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群体,助力乡村青年成长成才。结合乡村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儿童服务站、青年夜校等青年阵地,开展青年活动,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开展“青呼我为科技助农”“青创会客厅”、长三角“一地六县”青年创业工作交流等共青团品牌活动,促进区域间农村创业青年交流交往。
该市青年投身乡村建设的成果进一步丰富。依托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募资178万元,资助362名学生圆梦大学。实地走访41名留守和困境儿童,送出1022个暖冬“希望包”关爱儿童成长。依托全市26个儿童服务站点,开设“公益小课堂”3200场次,服务少年儿童2.8万人次。全市开设青年夜校站点31个,开课92场次,覆盖1868人次。市县两级团委共开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42场次,2300余人次参与,社会覆盖面、参与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两个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入选省级基地名录,并获省财政资金奖补,青年投身乡村建设氛围进一步浓厚,乡村文化生活越来越有生气。
今年是张林湄返乡创业的第15年,带领安徽黄山云乐灵芝有限公司扎根“中国灵芝之乡”旌德县打造提升从育种、基地、深加工到质量研发为一体的深山灵芝产业链。他指着眼前4000余亩的深山森林灵芝种植基地告诉记者,前不久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实实在在地将科技服务送到了种植基地,为他和企业支招解困。
原来,今年10月,张林湄参加了“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宣城(旌德)行”集中对接现场会,并提出了关于灵芝孢子粉生产加工环节需要优化的技术难题。针对张林湄和企业提出的服务需求,皖西学院青年博士韩刚应邀来到企业生产现场开展走访调研,并提供了初步解决方案,至今仍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共青团组织开展的这个活动很有意义,邀请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与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一对一交流,为我们创业青年排忧解难的同时送来了温暖,鼓舞我们在广袤的农业领域继续奋斗”。
“今年初,我们积极组织农业类创业青年参与申报第二届宣城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5月,组织20余名青年企业家代表前往泾县榔桥镇白华村,实地参观庭院花卉经济、竹木制品两项乡村振兴项目;10月,组织开展科技助农企 宣酒促振兴主题活动,邀请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农业类帮扶政策、资金渠道和人才培训通道......”宣城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处罗慧娟向记者细数这一年协会围绕赋能乡村振兴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并透露近期正在筹备宣传农业类企业、助力农产品销售机械阀门隔膜阀。
工作中的罗慧娟总是乐此不疲,用她的话说,在服务这群正能量满满的青年企业家的过程中,她同样感受到了向上向善的力量。在面对台风、旱涝、雨雪、疫情等急难险重关头,该市青年企业家们即便自身受灾严重、困难重重,仍然坚持冲锋在前、奉献担当,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也让整个协会更加团结向上、良性循环。
近年来,宣城共青团聚焦整合平台资源赋能,通过推动高校资源下沉、深化村企合作对接、加强人才政治吸纳,让乡村更有底气。畅通乡村和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和需求对接渠道机制,为乡村产业振兴牵线搭桥、把脉问诊。依托宣城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组织开展界别活动,促进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交流融合。以青年联合会为平台载体,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政治吸纳,让更多青年人才从幕后走到台前,为乡村代言。
该市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进一步畅通。三年来,该市共青团帮助旌德县辉煌粮油、安徽云乐灵芝等公司对接高校团队解决农业技术问题。指导宣城市青年企业家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吸纳27个涉农企业入会,举办“科技助农企”“青春赋能乡村”等主题活动,邀请市农业农村局领导与涉农青年创业者面对面交流。通过组织凝聚,榜样选树,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青年人才的吸纳,为乡村发展引入“源头活水”,乡村产业振兴越来越有底气。
在2024年长三角“U16”城市跆拳道俱乐部联赛中,合肥市伦先小学跆拳道校队的小将们竞技项目斩获8枚金牌、9枚银牌、2枚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