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项赛中,我校参赛团队斩获两项全国大奖,今天让我们走近全国三等奖——《基于信创环境的网络安全测试验证靶场平台》项目团队,去感受另一段不平凡的奋斗故事。
谈及项目创意的萌发,团队核心成员计算机技术22级硕士研究生宋媛萌表示:“我们的项目创意源于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今年七月十九号的电脑蓝屏事件,以及频发的软件攻击和数据泄露等网络安全事件,让我们意识到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正是这些事件,点燃了我们项目创意的火花。”在项目主题确定过程中,团队内部也经历了充分的讨论和碰撞。计算机技术专业23级硕士研究生王宇辰回忆道:“一开始报名时,我们团队的意见比较统一。但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通过与指导老师的深入沟通,我们顺利解决了这些难题,并最终达成共识。”
在团队组建方面,王宇辰表示:“组建挑战杯参赛团队,是一个求同存异、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过程。我们团队同学的专业背景和特长涵盖了网络安全、软件开发、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通过相互了解和分工合作,我们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在特定领域发挥自己的力量机械阀门隔膜阀。”
团队成员人工智能专业23级硕士研究生郎浩哲进一步补充说:“我们根据每个人的擅长领域进行分工,比如擅长视频制作的同学负责制作宣传片机械阀门隔膜阀,擅长编程的同学负责后端或前端开发。这样的分工方式能够充分调用每个人的才能,共同完成项目。”
为了参加挑战杯,团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网络工程专业22级本科生黄坤同学表示:“我们团队制定了全过程的项目计划和监控机制,确保每个阶段的任务都能按时完成。”
计算机技术专业23级硕士研究生贾召弟表示:“我们赛前首先对网络界现有的靶场作了市场调研,看它现有的基础功能有什么,然后思考我们后期对它想有什么样的提升,”当然,功能上的提升离不开编码的升级与提高,所以参赛选手必须较为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网络靶场相关的知识,为比赛打好知识基础。
在备赛过程中,团队还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计算机技术专业22级硕士研究生贾正正同学回忆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建立一个真实可控的网络环境,模拟各种攻击场景。我们通过建立体系化的网络设施靶场,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项目启动到项目的最终完成经历了哪些关键阶段?每个阶段主要的任务和重点工作是什么?
在设计阶段的开始,团队进行了设计的分工,包括设计的安排和时间的安排和一些细节的具体的安排,在设计方面,增强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对于开发阶段系统的完整性与老师进行协商,并且检查整个的大方向是否有出错的地方。开发阶段主要是技术性的问题的解决与实践,比如如如何展现体系化的的设计理念、如何进行一些AI语音助手功能的技术性体现、以及靶场的开发与虚拟化的问题。在比赛阶段,主要是准备比赛材料,文档的撰写和宣讲的PPT,以及最后答辩的稿子……
郎浩哲表示最紧张就是这个阶段的答辩环节。为了顺利答辩,小组作了充分准备。“在答辩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小组互相提问来模拟面试,对于靶场的题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当我们正式答辩时,发现有一部分问题我们已经提前考虑到了,所以答辩环节虽然最紧张但还是比较顺利,这就是我们的应对策略。”
宋媛萌告诉我们,他们的项目不仅收获了发明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还打造了一个网络安全靶场,为学校的各项比赛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成果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极高的潜在价值。黄坤认为,他们的项目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资源整合机会,助力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网络工程专业22级本科生贾程分享道,挑战杯获奖不仅是对他们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认可,更为不断前进、不断学习,提供了新的动力。
作为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三等奖的获得者,他们并未止步。贾正正表示,他们将继续优化项目,提升平台性能,添加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提高智能化水平。虽然目前还没有商业转化的计划,但他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贾程为想要参加挑战杯的其他大学生团体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增强创造力、注重细节准备……这些都将助力你在挑战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