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这一年构架编辑部花了更多的时间走入线下,与行业内外的朋友开展了许多面对面的交流。大家口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既有:降本增效、催款、卷,也有:价值再定义、出海、跨界、AI创新,有人初出茅庐,有人奋力挣扎,也有人登上了新岸。
年关将至,我们在读者俱乐部中再次发出邀请,与大家一起回顾2024年,面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大家有何期许,是否开始新征程?首期14家来自上海的团队,给出了他们的实践故事。
第四力量艺术集体(Atelier FORTH FORCE)作为上海昙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艺术厂牌,是由孙晨竹于2018年发起并创立的一个善于整合多元媒介,并以设计驱动为核心的艺术美学组织,团队专注于艺术与设计的跨领域实践,立足当代思维,汲取时代的养分,塑造具有多属性文化价值的内容、事件、展览、项目。
我们相信:如果物理学是探究宇宙奥秘的最终工具,那么美学的极限也一定源于物理。基于此观点,我们选择以艺术的微视角切入,通过具有传播价值的手法来诠释“好玩”的事物,探索“美学极限”。团队成立至今,已在实验艺术、互动装置、公共艺术、美学空间、民艺再塑、临时建筑等领域创作实践。
其项目多覆盖在艺术与设计的跨领域实践、传播工作,自成立起,已成功为多个知名品牌策划社会性营销及展示项目,如UNIQLO中国进博会“What Makes Life Better?”、MUJI中国进博会“无印之馆”、欧阳娜娜231042 The Star艺术展、资生堂全球150周年中国发布会及展览、智己汽车Moving Art限定特展、GUCCI“想象上海”艺术企划、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行动周”特别企划等。同时公司的业务也含盖包括城市更新、民艺重塑、可持续设计等领域相关的文创及文旅项目,且已与多个重量级机构合作。
2024的市场环境在全球经济增长疲软的条件下,确实是在快速下行的过程中,甚至2025的市场环境会变得更加严峻,所以目前的经济环境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极大挑战,但我认为现在大家所面临的环境同时也承载着更大的机遇。
从我们自身来说,团队近年来的业务是呈上升趋势的,这份上升的动力不仅是来自于我们这几年在市场上所收获的成绩,另一重重要因素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需求变化。
从以往的项目需求来说,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在过去的普适性、常规化项目开始向现在的非标定制类项目转型,业主方提出的任务书,需要设计师在应对不同设计项目的时候拥有更多复合型的创造力、整合力,在完成设计的同时,做更加多元化的思考。
这时候的设计不再局限于设计,它需要变成能够提升商业价值、提供社会参与、融入社会责任等因素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通过“设计”更好获取市场的重要砝码。
即使市场环境连续下行,但于我们团队而言,过去的2024是痛并快乐的,面前的2025更会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
所以对于新一年的项目及规模我们是乐观的态度,我们会在公共性项目、更新类项目上做更多的尝试,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同业们也能保持热枕,更好的面对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找到各自的目标,获得各自的发展。
COLORFULL昱景设计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中日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专注于商业、办公、酒店等领域的城市更新及室内设计。
设计理念是“创新生活 Design Well,Live Well,Be Well”,致力于为使用者创造丰富多样的舒适空间,让“新常态”(New Normal)下的生活方式更加生动和充满色彩(COLOR-FULL)。
代表作品包括越界陕康里、南京水游城改造、迅销中国总部、上海李宁中心以及嘉佩乐天津伯典酒店等。
我们有幸参与了从文保建筑修缮到工厂整体改造的多个项目,深感城市更新的重要性。
在与地方政府和民间企业的合作中,我们感受到从以往的新建和拆建模式向保留并活化既有资源的转变。
同时,本地化资源的利用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构建。这一变化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价值。
当前市场环境是否向好并非最关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行业正朝着应有的方向发展。设计师需要明确自身的专业领域,并思考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和留下深远影响。
此外,随着AI的快速发展,设计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AI能够提供“正确答案”,但人类的任务是创造“令人信服的答案”。这种“信服”需要花时间凝聚共识和情感,这正是AI无法替代的部分。
保持乐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稳定心灵的关键。人类在历史中经历了许多危机,但总能克服并不断成长和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世界。
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文化传统与当代表达之间的异同,努力成为两者之间的纽带。
大宛建筑与艺术科技(DAYUAN Design)由创始人佘宛婷于2019年在上海创立。“大宛”这一名称源自丝绸之路上的古国,象征着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孕育出如汗血宝马般珍贵和强大的创意。
我们致力于帮助中国品牌提升原创价值,专注于打造具有故事性、传播性和可持续性的商业与公共空间,以及相关的展陈设计、艺术装置、产品与体验。大宛设计以更年轻化的洞察为切入点,深度贴合当代市场与情感需求,为品牌量身定制契合其定位的空间与艺术作品。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设计让中国品牌在商业领域脱颖而出,为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持久的影响力。无论是商业空间的塑造,还是艺术装置的呈现,大宛团队始终坚持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纽带,助力品牌在多维度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当前的市场环境正随着世界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而文化始终是需要人们关注和保留的重要部分。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并展现出更强的文化自信。这一趋势带来了市场的新方向,也为我们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市场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和优化能够满足年轻人需求的空间和产品。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品牌开始正视年轻人的市场需求,通过更贴近年轻人语言的方式,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这些故事也得以通过多样化的新媒介传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文化的表达方式从来不止一种。有时需要精确地传承,有时则需要通过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来实现广泛传播。每个时代的人对于文化的需求和偏好都不同,因此,我们的工作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这些文化传统与当代表达之间的异同,努力成为两者之间的纽带。
即使面对可能持续走低的市场环境,我们依然对2025年充满乐观与期待。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与创新融合的热情,市场蕴藏着更多可能性,也为品牌的蜕变提供了契机。
无论是品牌空间的创造,还是文化故事的表达,都将在多元化的媒介与需求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却也孕育无限机会的时代。我们坚信,只要保持专注与创意,就能在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在世纪更迭建设狂潮退去后,去创造属于当代中国的建筑景观及承载新时代人群精神特质的感性空间。
厘亩建筑研究室于2020年成立于上海。目前在上海,纽约均设有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初期,厘亩将其定位为建筑设计研究室,希望通过吸收来自各地的理论、思想及设计方法后,回归中国本土,用建筑的语言去探讨我们面对的每一个设计命题,去创造在世纪更迭建设狂潮退去后,属于当代中国的建筑景观及承载新时代人群精神特质的感性空间。
厘与亩之间恰是建筑师的交互思考,一份建筑作品常在精确与模糊,可度量与不可度量,微观与宏观之间相互取舍与权衡产生。厘亩建筑研究室将建筑视为与时空对话的工具,建筑承载着记忆与历史,我们在探索这个时代建筑所能表达的,解释的,和解决的。
目前厘亩建筑研究室保持小型建筑师工作室规模,着重于设计与建造实践,注重设计中独特视角表达的同时也重视项目落地的完成度与业主的配合度。团队拥有从设计前期到施工落地,确保项目中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的组织架构。
今年落地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来自香港的宠物集合品牌petisan在大陆的首店,不同于往常的项目是以人为尺度做设计,在该项目中甲方会一直强调“狗大于人”这一品牌理念。
我们需要去探索全新的尺度关系和材料使用,同时也更深入的了解到宠物商业这一新的商业业态。
从我毕业回国正式开启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开始就已经是2019年了,所以对我们这一代的建筑师而言不太存在好与不好之分,我们遇到的业主会更谨慎,更有反叛精神也更尊重设计,这对我们来说本身是个好事,与业主的亲密交流通常带给我们的成长远大过只是完成一个看起来“美丽”的项目。
正因为如此,接触不同行业的业主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例如我们已经开始往品牌设计和平面设计探索了,目的也是希望我们的作品完整度更高。
从2020年创业至今已经过去了四年,每一年都会遇到新的挑战,也都能比想象中完成得更好。所以无论是事务所还是我个人我都是乐观的,因为我们一直在升级打怪在迭代。
我们依然相信:美好世界的建立不只是理想与宣言,而是在一点点不起眼,扎扎实实参与设计的个体中实现的。
厘线年创立于上海。专注于空间设计和品牌策略。业务涵盖商业综合体、零售、餐饮、文娱、办公、展览、精品私宅等类型,并涉及家具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等相关领域,在实践中探索当代社会中艺术、设计、商业与人文的课题。
厘线设计认为设计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简单回应,更需要深入挖掘项目的逻辑与本质。秉持深入调研和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提炼项目独一无二的闪光特质。旨在结合全球化趋势与本地需求,提供具有跨学科优势的综合设计解决方案。
代表作品:【笑果工厂、开心麻花剧院等新型文化娱乐空间】当下新文化消费升级和新兴品牌商业模式的探索实践。
【Bilibili 哔哩哔哩国创馆,天官赐福、天宝伏妖录等动画联名周边】知名动画、互联网公司等平台的多元化合作,积极尝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
【米喃贵州Bistro,辣富友达饭店】全新餐饮品牌的创立和空间模型研发。
主要是心态和状态上的变化,相对于以往对完美主义的执着追求,在今年经历的许多变化和观察后,更愿意将事情放缓做到80分,剩下20分交给时间和自然。20分并非是放任不管,而是更多交给时代与用户,相信保留适当的发展空间,能为自然生长的美好意外创造更多的机遇。
我们对于设计价值的判断坐标也是多维度的,调整好预期和心态,可以更好的面对未来加速迭代的市场挑战。
市场营商环境不乐观,但行业发展水平会有提升。随着近年来地产、金融等市场因素的影响所牵连到的是营商环境整体的收缩和变化,设计本质上的作为增值服务,需要依托强劲的实体经济,受实体经济环境波动带来的连锁反应较为直接。
人工智能AI的日益普及也将更深度的影响到设计行业,对行业来说是把双刃剑。优势之一,确实提升了部分设计前端概念和重复性工作的效率,加速优秀的设计工作者的产能升级,其中会体现在对从业者审美与判断上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在前瞻性领域要更准确的判断力和执行力,提出领先于AI 算法的,更富有远见和价值的方案。这对市场审美的提升和行业发展质量应该是有显著刺激作用。
今年我们已经将AI逐步引入工作中,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在应用,这在我们的创作和跨领域合作上,减少了许多技术与表达上的壁垒。利用好AI 来应对AI所带来的行业影响,保持初心,坦然接受挑战。在长远发展中,有更多精力思考未来的战略方向与策略。
林宇贤于米兰Domus Academy毕业后,2017年在米兰创立同名事务所。作品一直在挑战不同领域的界线,同时于室内设计、工业设计、艺术品创作与展览设计,之后陆续在上海、台湾开设设计据点,与世界最先进的公司达成密切合作。
林宇贤设计事务所的设计特点强调了材料实验与色彩创新的不同维度,并且积极参与IKEA x 米兰年展馆的联合展,MAISON & OBJET 巴黎国际家饰展以及 Salone del Mobile 米兰家具展等多个展览。
在2024年,我们公司在美国硅谷、日本以及台湾完成了多个跨领域的项目,涵盖从建筑设计到儿童教育玩具设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在伦敦萨佛街创立的服装品牌 DWU BY LUDI,于上海展厅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展示空间。从儿童产品到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专业转化,这些项目不仅挑战了我们的创意与技术,也促成了跨行业知识的深度碰撞,令我们倍感鼓舞。
关于DWU BY LUDI 此次空间设计融合了刚柔并济的美学,灵感来自“未来的传统匠人精神”。设计中运用了经过后加工处理的炭黑不锈钢材质,细腻地展现服装的质感,并在装饰上保持简约与精致,充分呼应服装品牌的格调。
设计的最大挑战在于以黑白为主轴,平衡多种材质间的变化。从剑麻、不锈钢、玻璃到黑胡桃木,各种材质相互交融,呈现出微妙的视觉张力。当顾客步入空间时,既能感受到前卫的现代感,又能体验到传统工艺的深厚韵味,这正是我们希望传递的理念。
市场环境本身一直处于多变状态,而我们事务所并未局限于单一市场,而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面对外部环境的波动,我们根据不同国家的项目特性灵活调整策略。
由于我们长期合作的客户多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且拥有跨行业的视野与资源,因此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我们始终致力于探索多元的设计领域,确保设计的创新性与前瞻性。
我们对2025年充满期待与信心。每一年带来的挑战都截然不同,也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不断成长并激发新的灵感。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业态,拓展设计边界,是我们热爱这一行业的重要原因。
新的一年里,愿我们共同用设计的力量连结人与空间,描绘属于这个时代的动人故事。祝大家新年快乐,灵感不断,作品辉煌!
MeansGroup有物建筑,由一群对工作有态度对生活有激情的建筑师组成,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设计研究型事务所。
在设计实践中探索空间传达的力量,希冀在全球化进程因为新冠而转向的时代大背景下,以具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寻找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未来美学的多样化定义。
在一张照片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快速传播给大数据筛选的特定用户的信息时代,美的定义已经改变,更多样,更多元,动态平衡是新的时代需求。
事务所致力于把这种时间和空间中的动态平衡,和传统与未来美学变迁,作为介入设计的方式。追求将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品质设计转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大环境好不好或者能不能好起来我们说了不算,全行业焦虑的当下可以积极寻找新的发展的方向。
不被定义,向内而生,包容兼并,始终保持对设计的强烈好奇心,以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来探索与感知世界。
内上建筑成立于2023年,扎根并实践于上海。我们致力于室内建筑设计的创新实践,涉猎零售、餐饮、住宅及地产多个领域,同时关注并参与地产开发、酒店投资以及创新创业等相关事务,力求在多维度领域中实现设计与商业的有机结合。内上建筑由顾夕寒与鲁英夫共同主持设计,两位创始人均毕业于纽约Pratt Institute室内设计专业,且在国内外知名设计事务所均有实践经验。
我们不被定义,向内而生,包容兼并,始终保持对设计的强烈好奇心,以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来探索与感知世界。我们的设计强调超越空间的物质性,包括对光线、颜色与材料(Light, Color & Material)的运用,以营造出感官性与实体本性相结合的诗意存在。
我们的创始团队还拥有工业设计及顶级商科MBA背景,使我们所提供的空间设计解决方案从商业模式、品牌战略、营销策略、生活方式、物质表达至空间细节获得统一性与完整性。我们将品牌需求与空间表达有机结合,致力于赋予空间以独特的生命力,穿越周期达成整个商业与设计闭环。我们的代表作品有Health&Beauty办公空间、Tata Bowls餐厅等。
2024年公共类我们落地了两个办公室项目和一个餐饮项目。其中Health & Beauty办公室是让我们收获最多的,品牌方对于工作关系的重新诠释,让我们在设计和落地过程中持续思考工作中的人与人、人与作业、人与作业空间的关系。将层级的工作关系还原为塑造者与共建者的平等关系,是我们设计的起点。
另外,在2024年初夏,内上搬入了新的办公室,我们将之称为内上建筑工坊。我们从内心本源挖掘了创始的初心,将影响与启发我们的灵感归纳和总结,融入在我们的精神工坊中。在这个灵感工坊中,我们能够持续回望我们的初心,构建对未来设计品牌的思考。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1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产业园规划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设计启动中。这是一个大尺度复合型业态的产业园区,集商业户外街区、商场、办公、酒店、住宅为一体。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型事务所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与机遇。在这次产业园的规划中,持续思考了设计与商业并行的底层逻辑,也更加深入地参与了整个地产开发的全流程,包括项目立项、报审、品牌定位、营销策划等。
年初完成的Tata Bowls餐厅在今年也斩获了多个奖项。高端住宅项目方面,我们也有4个项目陆续开始了施工,期待这些项目在2025年的完美落地。
我们认为2024年的市场环境呈现出阶段复苏的迹象。原本的格局被破坏重组,新的品牌、想法经过层层沉淀后破茧重生。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客户、消费者都在审慎寻求更高质量、深度思考的方案切入点,这对设计公司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正向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碰撞出更具创新破局思维的设计。
我们内上建筑在今年初夏搬入了新的工作室,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2025年,我们希望投入更多的精力思考设计品牌的营造以及泛设计领域的创新创业。
对于2025年,我们总体保持乐观与平常心态的基本面。主动迎接外界因素的波动,同时保持内在的向上和积极。
在市场起伏变换的环境下,我们更是需要通过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对生活方式与商业模式新方向的探索与思考。不破不立,创新创业。
以全球化的审美和设计水准,深入研究市场趋势,以人为本深刻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
POA建筑事务所于2020年由建筑师潘成寿创立于香港,2022年转移至上海。POA是一家具有潜力的新锐事务所,近几年迅速发展并引起国际建筑界关注的中国建筑实践。
业务涉及建筑、产品、景观、工程和规划领域。致力于探索人与建筑、环境有机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以善念为本,将东方的自然体验带入建筑文化实践之中,让人们充分体验生活在其中的自在与舒适。
POA代表项目包括戈尔德国际广场(2024年建成)、温州未来ONE(2024年建成)、“望山”浙南生态制水厂(建造中)、龙港数字农业合作社(建造中)、瓯联汽车商业广场(建造中)、吴前体育公园(建造中)、“凤凰绿谷”综保区项目、滨海净水厂上盖智能产业园、武汉光谷东邻里中心、中国眼谷会展中心等。
2024年,POA加入AIA美国建筑师协会,成为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设计事务所。同年,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POA特许会员。2024年获2024亚太区 40 under 40年度大奖。
欧联汽车商业广场项目获得2024 第10届美国MUSE缪斯设计奖(第二季全球商业建筑的最高荣誉-铂金大奖);中国眼谷会展中心项目获得2024 GFDA全球未来设计奖(多功能未建成项目类别的最高奖金奖)及2024 美国AMP建筑大师奖(荣誉奖)。“龙脊智谷”智能制造产业园 / 武汉光谷东邻里中心获得2024 WAFC世界建筑节中国入围奖。
当下的市场环境偏向于理性,但有利于设计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行业门槛的提高,迫使我们进行更大的创新。
1、理念创新是引领行业潮流的关键。POA通过建筑与自然的对话,以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将源于东方传统的“融情于景”带入设计之中,致力于提出新的建筑想象。POA的建筑实践连接着远古与未来,通过时空错置的空间环境触动人的情绪与感知,让人、自然和历史产生更加深刻的内在连结。
2、产品创新满足客户需求。POA拥有全球化视野的审美和设计水准,并深入研究市场趋势,以人为本深刻了解客户的需求,以本事务所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和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项目。POA创造流畅有机、具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建筑意境,极大提升了客户对空间和视觉的体验。
3、服务创新提升客户满意度。POA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和个性化服务,从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到维护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客户在接触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收获满意的体验。POA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提供设计方案,还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咨询服务,确保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客户的要求。
4、合作创新共筑行业未来。在建筑实践的同时,POA通过文字出版、建筑展览、学术讲座和演讲,记录和探讨对建筑、文化、艺术的思考。
2025年注定是个求新求变之年,POA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将东方思想带入建筑实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天地对话的氛围与意境,探索建筑文化实践。
POA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客户需求、技术应用、成本控制和可持续性等因素,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流程来达到这些目标。2025,我们要创造未来。
建筑师以建筑物作为自己唯一终产品的时代或许要落幕了。建筑师或许需要一种方式和社会重新建立连接。
SpActrum谱观致力于追求建筑中“深邃的真实性”,在理解事物含混性和复杂性的前提下寻求具有穿透力的实践介入方式,将直观体验中的感受转化为具有精神维度的空间实体。
近年来,主要在城市更新、公共建筑、酒店机械阀门隔膜阀、高端室内等中国社会变革深刻而巨大的领域展开观察和实践。
2024年对我们来说是身份变得更加多元和体验更丰富拓展的一年。年初,我们的上海办公室搬了新家,我们身兼设计者、建造者和甲方的三重身份,在身体力行地摆弄搭建砖块、砖机托板和楼承板的过程中,我们测试和验证了我们长久以来在工地上观察到的被湮灭在建造中的形式可以被用来构建我们的日常空间。
在这一年里,已经完成的室内项目和城市更新项目继续不断为谱观斩获国内外的设计大奖,让我们登上了多项重要荣誉的最高领奖台。而担任Frame奖项的评委,让我们在设计奖项的参与者之外,多了视野更全面的赛事组织结构和评价体系的视点。
同时,多次作为不同媒体的客座编辑,身兼撰稿人、编辑、被采访者、采访人的多重视角,让我们有更多的视点去探讨和反思我们的建筑实践和建筑学认知。
7月份,我们筹备了近一年的视频号“谱观”终于上线了,这半年以来,作为视频内容的创作者,在和观众的互动交流中,我们获得了很多鼓励和赞赏,开拓了更多的交流和表达的渠道,也因此在线下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有了更多密切频繁的学术交流,这些都让我们非常欣喜。
2024年的下半年,我们的团队更多更频繁的现身忙碌在明年即将建成的两大项目的场地上,在有些被辜负的项目之外,相信桐庐和金华的两个工地会有精彩的呈现,我们的新书即将成稿,这是我们第一次试图将“做建筑”过程中生成的非建筑物的精神产品独立表达出来,希望大家关注。
建筑师以建筑物作为自己唯一终产品的时代或许要落幕了。建筑师或许需要一种方式和社会重新建立连接。
从生计上需要,从智性的自我实现上也需要。从纯精神产品的创造上或许是一部分建筑师回归更纯粹的知识分子身份的一个契机。
十域建筑(Domain Architects)成立于2019年。我们在项目中通常会打破景观、建筑、室内的界限,进行整体化的思考的设计。
在我们看来,“体验”才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既是设计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最终的结果。而实体的“建筑”只是为营造体验而自然生长出来的外壳,而非刻意设计的图像。我们希望在每一个项目中,通过独特的策略,营造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间体验。
在第一个项目天空之院酒店之中,由于小环境还不够理想,我们前无古人地把每个房间的视平线以下位置完全遮蔽,而把上方的空间打开,让每个房间都能沉浸在天空和山景的画卷中。
建筑自然而然地由这样的房间堆叠起来,虽然没有刻意的设计,却产生了一个引发很多联想的奇妙形象。在北京米棉庄园的改造中,我们用6万米麻绳,把废弃的小学校在不改变结构的情况下转化成了一个水岸聚落。这可能也是人类使用麻绳几万年以来,第一次把它大规模应用在建筑上。
2024年我们有多个项目在施工中,现在都已封顶。我们在这些项目中,创造性地探索了建筑与环境之间各种各样的有趣关系。
和隐山居,一个建在村落“遗址”上的酒店。虽然是一个新建项目,我们还是决定打破“新建”与“遗址”之间的界限,并且借鉴附近的考古遗址,打造一个具有原始野奢感的“新遗址”。
在沙语石的一些列项目中,我们尝试让建筑与环境之间彼此深度渗透、融合:一个蔓延近180米的细长酒店,把“依山就势”推向了像素级的极致;一个500人的大型餐厅,我们让建筑的轮廓变得极为蜿蜒曲折,以便可以让所有的客人都靠窗就餐;一个半沉入地下的烘焙工坊,在“显”与“隐”之间实现了平衡。
在这些项目中,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界限常常变得前所未有地模糊,甚至在施工图阶段需要反复讨论很多元素的定义。环境润物无声地深度融入了建筑,建筑也将成为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2019年底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幸运地保持增长。不过对于新的一年,我们其实既没有乐观也没有悲观,而是一种比较放松放平的心态,只想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设计本身的乐趣中。
在外界环境剧烈变化、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当下,也许以不变应万变也是一种选择?
青天制作所成立于2023年,是一家提供建筑设计、改造、艺术策展及产品设计服务的设计制作工作室。致力于具有高度历史性和公共性质的项目,提高社区群体机械阀门隔膜阀、个人与设计的关联和体验。
事务所注重从建筑、空间、景观、体验等多维角度展开探索。希望通过设计,强化其对城市、街道、社区、家庭和个体带来的影响,更好地诠释项目本身及其社会意义,丰富项目的社会参与度和公共认知度。
主创包理佳(Freja Bao)在英国和日本参与建筑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艺术创作,画作多次于英国皇家美术馆参展。在此期间,Freja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的影响和潜在推动性。在2023年,成立青天制作所。从传统着手,通过对历史的挖掘,建立起与当代生活的连结和共鸣,制造出富有当下民族和时代性的设计。
代表作品有:《东京梦华录》《章太炎故居-古吴轩书店改造》《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游客服务中心》
2024年对我们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从23年成立到24年短短的一年间,我们经历了有趣的事情,感动的瞬间,都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2024年,我们获得了不同的国际与国内的奖项与提名,印证了我们的项目在融合文化与当代功能性设计上的坚持与努力,并令我们的设计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共鸣。
另一个亮点是我们的项目类型逐步拓宽。今年,我们成功完成了苏州公共文化中心的游客接待中心设计。这个项目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在公共空间、艺术表达和城市身份之间展开对话。此外,我们正在进行的实验性项目,例如退休住宅的设计和城市纹路的提炼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探索通过建筑讲述故事的机会。
在团队内部,营造协作性和包容性的工作室文化也是一项重要的成就。我们不仅在项目种类上取得了增长,更在吸引年轻设计师、知识分享以及在参与度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希望通过设计,对外有输出的同时,对内我们自己也有所成长,年轻的设计师们有机会参与项目的整体过程,从概念到深化到现场,到投入使用,再到后期的复访和维护,这些知识和参与相信也会让他们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更有帮助。
当前的市场环境仍在变化中。后疫情时代的建筑行业充满不确定性,今年也有未能落地的作品,虽然会有遗憾这中间的付出,但“开心做设计”才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态度。
今年落地的几个项目中,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机会与需求。许多客户更加注重空间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也开始追求在文化与功能之间找到平衡的设计解决方案。这种趋势正好契合了Tsing-Tien Making的理念,我们专注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每个项目注入文化深度和独特体验。
在方向上,我们逐渐扩展了设计领域,从小型私密空间到更大规模的公共文化项目。同时,团队也更加注重设计的实验性与研究性。在项目中,我们力求在受限的条件下探索新的可能性,比如创新的材料使用和空间组织方式。
更加主动地思考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实用性、宜居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等议题。
2024年,事务所的最大收获与骄傲无疑是成功落地的餐饮酒吧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斩获大奖,而且目前都在稳定且良好的运营状态中。
烧鸟店如大鸟Yakitori上海汾阳路店;咖啡店如一木家咖啡南京店、Tag Espresso新加披店和成都万象城店;酒吧如上海ToT bar&snax、First Floor by ARDRAY;中式海鲜餐厅如上海的肆俩小酒馆。
在工作中,我们会更加主动地思考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实用性、宜居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等议题,而避免过度关注于个人的主观审美。
实现更多直白的、诚实的且适度的空间, 并以这些朴素的词汇来引导日后的方向。
2023年8月,有余建筑由余紫芝在上海创办。余紫芝毕业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2023年前为奥地利工作室Studio Precht中国负责人,
有余建筑聚焦本土中小型建筑和室内空间的设计和建造。“有余”是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是留有余地的设计价值观,“有余”是一个满足且恰到好处的状态。
作为年轻的工作室,有余建筑仍在实践中探索,希望形成固有语言和方法去,实现更多直白的、诚实的且适度的空间机械阀门隔膜阀, 他们希望用这些朴素的词汇来引导日后的方向。
2024年,花了一大部分的精力在八间建筑改造上,项目背后故事在我看来琐碎又有趣。家人在广州郊区的村子里租下一栋建国时由屋主父亲带着几个儿子亲手建的,石头在就近的小溪里一块块搬到场地,泥土也是附近的山上挖取的。
房子被改造成家人的住宅,闲时同时兼顾民宿的功能。场地难以称得上是建筑师眼中的理想场地,虽然地处山中,可是没有开阔的视野,周围包裹的反而是乡村中常见的村民自建五六层民宅,楼间距过窄,更别说动线,光照,材料等等,一切自发。
在建造过程中,也需要多方周旋,非常耗神。可也正是这样的场地条件,使我对“非理想场地”项目产生一些想法,这似乎才是本土建筑设计项目的更常态的情况,那些没有预算的业主,和很多待解决的空间问题,也是设计师需要聚焦的部分。机械阀门隔膜阀机械阀门隔膜阀机械阀门隔膜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