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七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评图于华南理工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联合毕设以“形塑开发”为主题,聚焦广州站北片区详细规划。
2024年4月17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学术支持,华南理工大学承办,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协办的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七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评图活动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27号楼一楼汉森报告厅举行,本次毕业设计题目聚焦“形塑开发——广州站北片区详细规划”。
本次中期评图由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周剑云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及七校师生代表共六十余人参加。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七校的11组毕业设计团队进行了精彩汇报,专家评委对此做出深入点评,以期共同探索多元融合的城市治理之路。
孙一民副理事长首先表达了与各位嘉宾和各校师生相聚华工的喜悦。面对行业发展现状,规划人员应努力探索城乡规划观念和方法创新,从交流中得到启发机械阀门隔膜阀,在努力中收获进步。冀望各校师生在学习阶段跨越思维与现实障碍,带着自信寻找解决路径。本次毕业设计选址广州火车站这一复杂地区,希望大家能跳出固有套路与惯性思维,创造出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为未来行业发展与转变留下种子。最后,孙一民副理事长再次强调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对七校联合毕设的重视与支持,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
陈志敏副总经理对受邀参与本次七校联合毕设感到喜悦与荣幸。广州站片区将于2026年迎来进一步更新改造,未来高铁将进入中心城区,带动产业持续发展,为片区发展注入新动力。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地,广州站片区的形态与环境品质更新与未来活力营造是广州市更新发展的重点所在,希望本次联合毕设可以为此创造更为新颖多元的成果。最后陈总对各位嘉宾和各校师生的到来与交流表达感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将为本次及未来的行业活动提供最大支持。
南京大学团队借鉴共生理论,提出c3复苏计划,采用“创”“连”“融”三种手段,通过外生的目标导向实现不同层级的区域虚实共生,通过内生问题导向实现在地与外来、人与自然、旧忆与新潮的共生。团队提出在地共生点激活、串点成线构廊道、重构各类子系统,多圈嵌套模式五大策略,以期最终实现枢纽圈、商业圈、生活圈、生态圈和文化圈共同形成的共生圈层系统。
专家肯定了同学们整体工作框架以及“共生理论”的选用,团队认识到更新改造是面向真实社会的复杂事件,需要通过虚实共生的方法将真实城市片段进行整合。方案在空间形态上把握向北连接白云新城轴线的空间脉络,在社区营造中较好布局街道系统,特别是渐进式产业升级理念有助保留原有产业基因,促进产业未来升级转型。后期完善建议:
①在现状分析方面强化场地问题识别,注重地方特征性提取与本土居民视角思考,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②在策略方面增加可行性思考,强化界面逻辑思维,扩大各共生圈层的内容理解,提高其关联性。
③在方案生成方面适当拓展到周边地段,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其功能定位、路网结构和空间形态。
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剖析基地现存站南站北分割、会展功能与产业下降和空间品质低下三大困境,提出湾区交通枢纽、未来城市展台、服包产业高地三大目标愿景,构建“枢纽连接推动区域再开发、产业升级和资源再整合、空间提质和门户再激活、文化复兴和村城再融合”四大策略,从交通、产业、门户、绿地等多角度逐步形塑空间形态。
专家肯定了同学们基于系统性考虑的南北贯通设计方案。将设计范围扩大,空间呈现更高的完整性。针对三元里村采取谨慎更新方式,保持文化和产业路径延续性。汇报文本系统全面,思路清晰。后期完善建议:
①加强对基地复杂性的认识,加深对城中村的理解,针对不同空间提出更为精准的目标。注重自下而上的视角机械阀门隔膜阀,深入观察与思考基地中的人文要素,从软性角度考虑社会、政策或市场的力量如何将理想空间形态落实到位。
②空间结构从纽带与展台角度展示地区风貌。保持现有绿地系统模式并加以扩展,从城市整体系统性需求分析地区的定位和特色。
③面向未来考虑广州站改造升级、高铁入城后站体设计及其与周边关系,探究造型与内核功能需求的联系,思考未来客流变化带来的影响。
北京大学团队分析现状未成年人群、新产业创业青年人群、街区内职住青年人群、传统产业从业中年人群、低端商业从业中年人群、老年人群等六类人群特征,从交通系统、地区定位、人居环境、文化记忆和产业升级等五方面进行需求评价。为此提出踏步重生、立体融合、绿谷新颜、韵动回南和匠心筑梦五大主题,打造产业振兴、文脉再续、生态友好、步行友好的三元里街区。
专家肯定了北京大学团队的思考逻辑和思辨能力。从人群需求、空间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带来了具有启发性的新视角。方案在人口和空间模式研究上极具特色,后期完善建议:
③将抽象转化为具象,通过工程手段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数据与空间组合模式,提升方案可操作性。在详细规划层面确定规划设计目标与时间维度,思考策略是否切实可行。
④补充完善更大尺度的整体系统性分析,形成宏观-中观-微观的整体空间设计,可采用分型同构手法形成区域总图。
华南理工大学团队采用分角色扮演研讨会形式,结合经济测算和各方利益诉求综合考量,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借鉴荷兰乌特勒支火车站更新改造案例,通过公私合作形成跨越产权边界的公共空间体系。学习拼贴城市思想,在广州站南北片区分别打造“预言剧场”和“记忆剧场”,形成差异性的空间形态肌理。
专家认为华南理工大学团队整体逻辑和工作成果较为完整。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了空间演变过程及未来发展变化,形成了明显的空间塑形逻辑。采用多方案比选与分角色研讨会的新工作方式,是辅助规划决策的极佳模拟过程。后期完善建议:
①深化基础概念学习,包括新时代背景下的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土地储备,在空间层面对图解进行落实。
②增加产业生态的研究,聚焦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场地中如何回应这些问题。
北京建筑大学一号团队提出以多样要素推动内在综合性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形态外在体现。希望通过单元化的形态塑造回应城市生活、生产、生态主题,并采用单元拼合方式,形成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城市积木搭建。北京建筑大学二号团队将复杂的城市有机体分解为不同的单元,划分交通、产业、文化和设施四个子系统,并以时间和空间为锚点对子系统分别进行了规划。北京建筑大学三号团队围绕产业定位与高铁入城两大核心议题,以品牌打造、消费市场和创意设计三要素为切入点机械阀门隔膜阀,打造具备引领力、影响力和支撑力的城市秀场,构建时尚发展模式和多类型使用空间。
专家对三个团队的设计理念给予充分肯定。三组汇报均系统完整,逻辑严谨,对整体形态塑造起到促进作用。一号团队对设计任务理解较好,设计方案贴合形塑主题。二号团队对规划定位和目标愿景的把控较为精准。三号团队工作成果扎实,场景塑造生动。后期完善建议:
②增加对现状问题的分析研判,提炼出本片区设计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探究其背后机制。可围绕设计概念进行有主线的分析。
③进一步思考从空间模式原型到最终方案的转化路径,并考虑空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④建议一号团队在空间组织中回应原有空间肌理;二号团队强化方案空间形态与周边环境的统筹协调。三号团队加强方案空间秩序感,建筑高度和部分建筑体量需要再斟酌。
华中科技大学一号团队在“空间媒体”的构想下,通过场景营造模式激活空间的传播能量,形成完整而立体的媒体生态,打造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商业空间、宣传空间。华中科技大学二号团队以一颗种子的生长过程为喻,叙述了从广州站开始的故事,倡导更高效的站城融合以助力广州站发展成为高效智能新枢纽,规划建设高质量的市民公共空间以打造绿美活力新格局,构建多样化社区文化及配套设施以实现低碳智慧新人居环境,植入数字化产业发展业态以构建新的国际商贸平台。
专家认为华中科技大学两个团队成果体系完整,有明确的主题与清晰的逻辑。方案思路开阔,较好关注到了公共空间与公共利益。后期完善建议:
①对空间组织进行细化与深化,完善规划设计。一号团队设计手法略显破碎,对核心范围空间形态表达仍需精进。二号团队中轴线设计视线通达性较弱且难以形成商业界面,建议改进。
②在方案理念上,一号团队进一步研究“IP”目标群体及定位。二号团队关注旧城具备的空间价值与文化价值,将城市特色于更新中发扬光大。
③回应空间中原有使用者的需求,留改拆考虑因素不应局限于建筑质量,更多考虑业主意愿、上位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和选择。
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号团队面向未来的时代与飞速发展的广州,提出智链元仓·忆享生长——未来城市时空指南,将科技与在地更新融合,以城市可呼吸、城市可移动、城市可停留三类规划策略,立志打造链享共融的粤港新星、智脑中枢、广府门户。哈尔滨工业大学二号团队提出落脚城市概念,从跨国商贸移民落脚的问题出发,希望促进国际性文化区的形成,塑造更加富有韧性的流动性社会景观和多元跨国文化以及流动性社会中的稳固支点。
专家对哈尔滨工业大学两个团队的工作深度、框架完整性和逻辑性予以了肯定。两组同学都采用城市试验的方式,探索未来规划转型的更多可能性。大系统思维构建极佳,系统分析与研究到位。一号团队展现了准确的城市规划定位,采用丰富的设计手法创造多元的城市空间。二号团队表达模式独特,切入点新颖,很好地关注了场地内部的人和历史文化。后期完善建议:
①一号团队应加强对城市“可呼吸”“可移动”“可停留”概念的阐释,对设计策略删繁就简,斟酌与提炼真正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二号团队应区分“自由发展”与“自然发展”,在存量有机更新中平衡保留和拆迁。
②拓宽视野,全面分析,从区域层面思考城市更新任务。二号团队应扩展“落脚城市”含义,认清基地在城市中所承载的角色。
③在空间布局上一号团队应考虑保留空间与新功能之间的关系。二号团队应考虑火车站对片区的影响,思考区域划分的合理性。
④细化空间设计,将规划目标落实到场景化表现,深化图面表达,加强成果完整性。
整体汇报结束后,与会嘉宾与七所学校教师代表分享了各自的感想,表达了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各位评图专家以及七校师生的感谢。广州站北片区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探索意义的课题,各团队从不同视角提出各具特色规划设计方案,通过中期评图实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升。
最后曲长虹副秘书长进行了本次七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评图总结。她指出,联合毕设不是竞赛,是交流、是教学环节。各校师生参与联合毕设并非相互竞争,而重在通过交流提升和完善自我能力。联合毕设作为学会加强城乡规划学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支撑,在既有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又搭建了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平台,每个学校的专业背景不同,如何适应不同的管理部门的需求,对行业和规划院校起到突出的引领作用,这一新平台仍需探索,学会也将提供更多支持与投入,希望各校能一展所长,适应新需求和新挑战。最后感谢专家的精彩点评,七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华南理工大学和广州规划院细致安排和辛勤付出。